“互联网+农业”如何迎风起飞?
一头连着广袤田野,一头接通巨大市场,农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,让人看到无限可能。在9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2015安徽(合肥)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,“互联网+农业”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展会焦点。
千里之外盯“四情”
坐在家里,通过电脑就能监测田里农作物的苗情、病情、虫情及墒情,还能及时将数据传送至省级监测平台,为下一步全省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。在农交会的多个展厅内,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比比皆是。
在龙亢农场的农业物联网监测平台上,记者看到,远程视频监控、农机作业监管、庄稼医院等功能一应俱全。打开电脑,就可看到高清摄像机传来的画面,并同步掌握农田土壤温度等数据;当农田遭遇病虫害,拍一张照片,就可以进行联网诊断,或者上传向农业专家咨询;到了收割季节,还可在电脑上准确地监控管理农机的作业轨迹和效率……
一株茶树上,夹着四五个传感器,全面监测作物茎秆的微变化、叶片温度、果实膨化等数据,为茶农施肥、浇水等提供精细化、标准化管理指导。托普云农公司物联网工程师方耀晖介绍,农业物联网的运用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,“比如说茶树,什么样的湿度、温度、肥水配合才是最优方案,找准这个点,才能实现精细化、标准化的投入,其意义相当于找准人体的标准体温。”
网上买遍全省菜
怎样才能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卖出去?由邮乐农品网推出的“邮掌柜”项目,正在解决农户们的烦恼。该项目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,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窗口资源及配送渠道,打通农产品网上买卖环节。目前,邮乐农品网正在各地挑选一批小卖部、超市,将店主们培养成当地的“邮掌柜”。来自庐江县泥河镇胜利村兴隆超市的“邮掌柜”李林向记者演示了操作系统,“可简单了!缴费、买东西、卖东西,每项都很清楚。老乡们很信任我们,总在我们这买东西,自家的玫瑰花茶、米、油也都送到我这里卖,卖的价钱好,他们当然也高兴!”
由于信息不对称、中间环节多等原因,很多农村特色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进城难,同时城里人想吃又买不到。来自合肥的景徽联合社开发的生鲜电商生态系统,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该联合社负责人许加刚介绍,他们通过电商平台、手机APP客户端、微商城等媒体工具,将全省150多家农民合作社的近2000个蔬菜品种搬上网,实现从基地直接到餐桌。“头天下单,第二天晚上6点前配送至社区。”
不卖茶叶卖茶山
众筹农业、体验农业等正在改变农业的盈利模式。石台县西黄山茶园基地在农交会现场推广起他们的茶山订制业务。只要在网上下单,即可以800多元的价格订制一分地的私家茶园,享受茶叶配送、免费游园采摘、农家乐旅游住宿等多项福利,吸引都市人来乡村消费。同样,来自太湖牛镇镇的景湖土鸡依托公司的网上农场商城,推出视频电商、互动养殖以及品质溯源三大服务,让会员“不仅能吃到鸡蛋,还能在网上看到鸡,查到鸡蛋的生产流程。”
一些传统的农品交易模式借助互联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。聚农e购总经理程文杰介绍,他们农业电商的服务已经从过去的信息端延伸至产品端,服务对象从不确定的网民聚焦到新兴农业主体。针对一些新农人品牌不够响亮的问题,他们推出了锄禾街社,将新农人的农产品集中打包,通过线上推广、线下展销等方式,将新鲜绿色蔬菜送到市民家门口,打造“农夫市集的2.0版”。
“新未来”充满挑战
今年的农交会,“互联网+农业”成为展会内外最热的词之一,不仅很多参展企业纷纷打出互联网牌,而且展馆首次设置了“互联网+农业”展示区。同时,展会还邀请多位精英就“互联网+农业”建言献策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就认为,“互联网+”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,必将会给“三农”带来新未来。
“互联网+农业”到底加什么?怎么加?对此,参会企业老总们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。邮乐农品网总经理杜杨认为,目前,政府、电商平台以及农村电商运营平台是支撑“互联网+农业”发展壮大的三支力量,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发力。一些参会的农业电商负责人认为,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保存、运输以及标准化等方面有天然不足,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电商的发展。他们坦言,目前农产品销售还要走实体店和电商结合的路子,网上销售目前只能先做区域性的尝试。